要說起什麼是職能工作坊,就必須得先說說什麼是職能治療?
根據台大醫學院職能治療系羅鈞令副教授所給的定義
職能治療 (Occupational Therapy, OT)
協助個案(病患)選擇、安排與執行符合其角色的日常活動,以改善人們的生理、心理與
社會功能。最終目標則是提升人們的生活品質與主觀安適感。
而根據維基百科(Wikipedia)中所提及的內容 更加的豐富
如下 (參考網址http://tinyurl.com/yjol7s)
- 職能治療師亦會透過各式輔具、義肢等設備來改善或代償案主失能部分,以確保案主生活或就業能力。
- 職能治療業務大致上可分為生理障礙職能治療、小兒職能治療及心理障礙職能治療三大領域,並分成許多次領域。
因此職能治療可以算得是一種以生活為導向 多元的治療
而服務的對象呢?
服務對象
一、生理疾患:包括腦中風、脊髓損傷、腦傷、手外傷、燒燙傷、截肢、關節炎、肌肉萎縮、多發性硬化、心肺功能不良等。
二、心理社會功能障礙者:包括精神病患、心理社會適應不良者、酒癮、藥癮等。
三、小兒疾患:包括腦性麻痺、心理動作發展遲緩、注意力缺損過動症、學習障
礙、自閉症、智能不足、高危險群新生兒等。
而我們要向大家說明職能工作坊 其主要服務的就是其中的一項--心理社會功能障礙者(以下以學員代稱)
國內在職能工作坊部分 在1994年就有臺北市立療養院開始設立
其主要目的在於協助學員可以學習一技之長,訓練學員學習打電腦、做手工藝品等等其他工作訓練,或是教導學員煮咖啡、做便當,販售給附近的社區民眾。
在工作坊方面,病情穩定的學員可依病情不同,學習各項技能,教導學員學習印製名片、電腦文書處理。附近有些民眾知道工作坊的性質,可以委託學員印製名片,而早前私立仁濟醫院也雇用學員送公文,協助他們建立信心,重新面對社會。 而學員經過治療,就該回到社會,學習獨立自主,根據他們的經驗,學員可以從事環境清潔、烹飪等工作,像療養院設立咖啡廳,讓學員煮咖啡、做點心,從中學習交易行為,重新認識社會生態。前臺北市立療養院復健科主任高麗芷進一步表示,工作坊將訓練烹飪技能,讓學員運送便當,希望社區民眾多多採購,鼓勵病患。(以上資料引自改寫於1994-04-18/聯合報/16版/生活資訊)
但是學員常有一些問題需要來克服
- 慢性精神病患的特徵
日常生活功能障礙
無法維持良好人際關係
缺乏應變資源
須長期治療
自尊心低落
缺乏動機
尤其最後一項 是最不利於這些學員復健或工作訓練
- 而妨礙病患回歸社區的因素:
症狀經常復發
缺乏生活、學習和工作等社會技能
反社會行為和怪異、不恰當的言行
這些因素便給學員及工作坊工作人員,相當大的工作挑戰
也因此職能工作坊大多以為了幫助學員們,由職能治療師、義工教導他們學習烹飪及其他工作技巧,並藉由團體生活及最低壓力的概念,重新學習人際關係以適應社會生活。他們採打卡制度,讓學員們了解上班型態,以便未來重回社會,習慣自己的工作,獨立生活。並降低精神症狀復發的頻率。
來自: https://blog.xuite.net/paradise_ot/twblog/132410045-%E4%BB%80%E9%BA%BC%E6%98%AF%E8%81%B7%E8%83%BD%E5
留言列表